当前位置: 首页 > 画廊

全球关注:荆楚文物辉映传统节日 一岁一安康 原来你是这样的端午

发布时间:2023-06-20 12:22:24 来源:云梦县广播电视台

荆楚文物辉映传统节日 一岁一安康 原来你是这样的端午

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祠。

包山2号楚墓出土透雕龙纹铜熏。(湖北省博物馆藏)


(资料图片)

五月初五端午节,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是我国首个入选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的节日。

端午节的别称何以多达近30个?端午节是如何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?屈原不姓屈,那姓什么?端午节前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邀请专家结合湖北省博物馆、秭归县博物馆相关馆藏文物,深入解读我们熟悉但未必真正了解的端午。

云梦睡虎地秦简。(湖北省博物馆藏)

端午别名近三十个

因纪念屈原内涵得以升华

在中国传统节日中,端午节的别称可谓最多,有近30个,如夏节、天中节、龙舟节、五蛋节、解粽节、女儿节、诗人节等。

“端午节超强的复合性,是因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。”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李孝配称,端午节并非源自屈原,而是起源于农业民族对时令的认识。他认为,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是远古的夏至节,食粽、竞渡等端午习俗也多源自夏至习俗。

在这个节日演变过程中,不同区域出现了纪念介子推、伍子胥、屈原等习俗活动。时令之节与纪念当地历史人物相结合,这本是节日风俗的常见现象。然而,无论是有功不禄的介子推,还是忠而冤死的伍子胥,最终未能与追求真理、宁死不屈并留下辉煌巨著的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。

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、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原所长蔡靖泉称,屈原流放江南,行踪遍及沅湘流域诸地,历史影响区域广泛。加之屈原被推尊为道德人格的楷模,楚辞被推尊为文学艺术的典范,在后来的交流、融合中,端午节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节日,其文化内涵得以提升,并逐渐传至东南亚各国,最终成为人类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屈原创立的楚辞,作为文化瑰宝也深深影响着后人。安徽阜阳汉墓出土有屈原《离骚》和《涉江》残简各一支,考古显示墓主卒于汉文帝十五年,距屈原自殉约百余年。这表明,汉初的上层人士即捧读楚辞。

明 托名李公麟题款《九歌图》(局部)。(湖北省博物馆馆藏)

湖北省博物馆藏有10余种《楚辞》类文献,包括东汉王逸《楚辞章句》、宋代洪兴祖《楚辞补注》和朱熹《楚辞集注》等经典版本。其中,明隆庆五年豫章朱多煃夫容馆刻本《楚辞章句》,是一部翻宋本,属于流传至今的两种明代单刻本系统之一,曾流传到日本。另一部明崇祯十一年刻本《楚辞述注》,有陈洪绶所绘《九歌图》《屈子行吟图》作为插图,图中的屈原形象被奉为经典之作,影响很大。古籍多是墨色印刷,少数为双色和多色套印本,该馆馆藏清听雨斋刻朱墨套印本《楚辞集注》,采用黑红两色套版印刷,朱墨灿然,赏心悦目。

明刻本《楚辞述注》中《屈子行吟图》插图。(湖北省博物馆馆藏)

该馆还收藏一幅明代画作,以白描绘屈原《九歌》中的云中君、河伯、山鬼、东君等,人物传神,笔法精练。值得一提的是,题款为北宋画家李公麟,应是托名之作。

楚辞多次写到香草,熏杯则是古人焚烧香草、香料的用具,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多件战国楚墓出土熏杯,让今人跨越时空邂逅屈原笔下的“香草美人”。

屈原姓芈不姓屈

“秭归端午比年大”
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中提到,屈原“与楚同姓”。那为何楚怀王叫熊槐,电视剧《芈月传》的楚国公主又姓芈,楚人的姓名让人有些看不懂。

原来,姓氏起源可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时期,姓是一种族号,氏是姓的分支。姓产生后,世代相传,比较稳定,而氏则随着封邑、官职的改变而改变。秦汉以来,姓氏合为一体。

蔡靖泉介绍,楚国王室以芈为姓,楚国国君为熊氏,屈氏与景氏、昭氏都是王族后裔。有一种说法认为,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,与楚王同是芈姓。屈原姓名的完整表述应为:芈姓、屈氏,名平,字原。此外,先秦时期,女子称姓,男子称氏,因而楚怀王称熊槐,不称芈槐,嫁到秦国的楚国公主则称芈八子。

“楚屈子赤目”青铜簠铭文。(湖北省博物馆馆藏)

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一件“楚屈子赤目”青铜簠,1976年出土于随州,释读铭文可知,这是楚国贵族屈子赤目为其次女出嫁所作的陪嫁品。这件春秋中期的器物,是目前罕见的屈氏家族铭文铜器,对研究古人的姓氏文化和屈氏源流有重要意义。

春秋 “楚屈子赤目”青铜簠。

民国 屈氏族谱。(秭归县博物馆馆藏)

秭归县博物馆收藏有明代的屈原石像、民国的屈氏族谱、清至民国的瓷龙舟等。在秭归,有“一个端午三次过,秭归端午比年大”的说法,人们通过划龙舟、游江招魂等方式纪念屈原,在“省保”单位屈原祠每年会举办屈原祭、端午诗会等系列活动。文化和旅游部也将“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”作为其主办的唯一全国性端午文化活动。

清至民国 瓷龙舟。(秭归县博物馆馆藏)

问候“安康”有讲究

原来端午最初是全民防疫节

端午节送祝福,为何大家都说“端午安康”?这从端午节的别称中可窥一斑,艾节、菖蒲节、草药节、浴兰节等均与“祛病防疫”有关。

专家认为,端午起于先秦,于汉代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,端午节最初是祈福禳灾的节日,主要目的是卫生保健。因此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,如挂艾叶菖蒲、饮雄黄酒、佩香囊等,也都与驱毒辟邪有关。

古人对防疫的重视,在出土文物中也有体现。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容丰富,其中的“法律答问”记载了当时人们面对麻风病这种传染病的应对方法,表明2000多年前古人应对疫情时已有相关法律可依,彰显了古人防疫的智慧。

来源:湖北日报

编辑:张翠玲

终审:蔡兴望

出品:云梦县融媒体中心

声明: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艺术头条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